见路非路 即见因果 见相非相 即见如来

原文地址

跳转

原本

佛教智慧传承千年,很多人觉得佛教玄之又玄,高深莫测,那是因为佛教的传播、术语和表达,用的是古语文言文,就会让这些佛教知识显得晦涩难懂,显得高深莫测的样子。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,有图片中这样的两句话,我想尝试解析一下这两句话。



因果律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观念和智慧,因果律也是这个世界运行的重要规律之一。有车经过就必然留下车辙印形成的路,辙就是路,如果看到路,就只是看到路,那就是见路是路,想要见路非路,就得由路(车辙)见到车。车是因,路(辙)是果。见路非路其实就相当于见路见车(见车等同于非路),见路非路,即见因果是说:“通过车辙(路)这个果,倒推想到形成路的车子(果),就是明白懂得了因果律。”佛教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:人,因为观念立场的不同,很容易被假象迷惑,以至于看不到本质。就像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在交尾,道学先生看到的是淫秽;小朋友看到的是两只鸡在叠罗汉玩游戏;美食家看到的是盐焗鸡和叫花鸡;资本家看到的是鸡生蛋蛋再生鸡之后的发财致富。四个人看到的就是四个“相”,而没有看到如来本质“只是公鸡母鸡在交尾”。所以第二句话的解析就是:“看到一个现象或事物后,能够透过现象,不被自己的立场和我念迷惑,探析到“相”后的非相,就是拥有了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”,如来,是事物本来样子的意思,可以理解为本质、根本、真相。

大家可能会说因果律很普通啊?其实践行因果律,把因果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很难的。有句很著名的话“我懂得很多道理,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,这句话其实是在因果律方面是有毛病的,说出这句话的人,过不好这一生简直一点都不奇怪。这句话把“过好这一生”当做“果”,把“懂得很多道理”当做“因”,这是典型的糊涂蛋啊!难道过好这一生,依靠懂得很多道理就行了?这就是把千斤重担压在一根竖起的头发丝上面啊。根本就是搞错了因果关系。过好这一生是“收获”,收获这个果的因是“付出”。因为只有“付出”才能得到“收获”。收获和付出才是正确的因果律。懂得很多道理是付出吗?答案很明显,懂得很多道理和辛苦的付出相差十万八千里。只有辛苦巨大的付出这个因,才能结出过好这一生这个甜蜜的果。红尘俗世中,多少人纠结迷惑于“果”,在“果”中转圈圈跳不出来。多少人只能看到路,却不能举一反三,看不到非路。就像说这话的人,痛苦于过不好这一生,却不明白他给自己的问题找的答案根本就是错误的离谱。面对困境,连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没有,更别说去解决问题了。

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能力和智慧。就像把美好生活的本质当做“收获”一样。美好生活有很多“相”,比如有钱、有女人、有爱、有地位、家庭幸福生活美满、身体健康、事业有成、高朋满堂。这些各种各样的“相”的本质就是得到、获取、收获。在能够见到如来能力的基础上,把本质当做材料,就能运用到因果律思维中来了。假象假相从根子上就有问题,是无法拿来由果推因的。

佛教的智慧是好的,但也不是位于所有智慧的顶端的,智慧都是相通的平等的互相验证共同存在的。佛教的智慧中如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,因果律是逻辑思维,如实观照是实事求是。你看,佛教术语经过翻译后,都是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“人话”了。道家的道法自然就顺应规律,无为而治就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来引导治理,不要画蛇添足去为去破坏和逆着规律。儒家的真精神是承担担当,儒家也不是厚古薄今,而是实事求是,主张用发展变化的思维和眼光来看待处理事物。基督是入窄门后,神就会告诉你,神是不存在的,你就是神本身,神性和人性统一起来了,不一不异(一样也不一样,就像水和冰的关系,两者一样也不一样)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,魔鬼和天使,生存和死亡的二元论,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结底一句话: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;什么是客观规律?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:一切以时间、地点和条件为转移。各个学派的智慧在很多方面是有共通点的,也没有高低之分。

原文链接: 见路非路 即见因果 见相非相 即见如来 版权所有,转载时请注明出处,违者必究。
注明出处格式:流沙团 ( https://www.gyarmy.com/post-838.html )

发表评论

0则评论给“见路非路 即见因果 见相非相 即见如来”